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xiuanli/1382501892-208327860.jpg)
§ 冬病夏治「三伏貼」,輕鬆告別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慢性支氣管炎
近年來,台灣的報章雜誌和網路新聞經常報導,在夏天的時候,傳統中醫可以用「三伏貼」來預防過敏性鼻炎、過敏性咳嗽、氣喘、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發生。到底什麼是「三伏貼」呢? 「三伏貼」是一種結合針灸、經絡、中藥與天人相應的防治法,以中草藥搗末後直接敷貼於穴位,經由中草藥對於穴位產生發泡反應與溫熱刺激後,進而達到「中醫治未病」的目的。
§ 中醫天灸療法、改善過敏體質
所謂「三伏貼」,其源自於清朝,又叫做「天灸」,可以預防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慢性支氣管炎、經常反覆性感冒等疾病的發生。因此,選在一年當中,天氣炎熱、陽氣最旺的三伏天的那一段時間內,正值人體體內陽氣旺盛,尤其是午時前後,人體的皮膚腠理完全開展,此時若將一些辛溫散寒、逐痰利氣的中藥敷貼在背部的穴位上,如大椎、肺俞,藥物便可以通過皮膚滲入穴位,再透過經絡循行直達病處,藉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;等到秋冬時節,您就可以輕輕鬆鬆告別鼻水一直流、氣喘一直發的日子了。
「三伏貼」自古流傳至今,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,清代張潞的「張氏醫通」就有記載『諸氣門下.喘。冷哮灸肺俞、膏肓、天突,有應有不應。夏月三伏中,用白芥子塗法,往往獲效。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,延胡索一兩,甘遂、細辛各半兩,共為細末,入麝香半錢,杵勻,薑汁調塗肺俞、膏肓、百勞等穴,塗後麻瞀疼痛,切勿便去,候三炷香足,方可去之。十日後塗一次,如此三次,病根去矣!』
§ 比較中、西醫療法之不同?
目前西醫對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方法有:
1. 避免接觸過敏源(如:控制飲食、清除塵蟎、去濕防霉等等...)
2. 藥物治療(如:抗組織胺、去充血劑、類固醇等等...)
3. 減敏治療(將微量的過敏原以打針的方式注入皮下,需長達3~5年的療程)
4. 外科手術(如:電燒、雷射、微創手術等等…)
上述方法中,雖然有些效果快速,但仍有疼痛不適感和藥物副作用等因素存在。
如果能夠轉而接受「三伏貼」的話,依以往經驗和文獻報告,這樣的穴位敷貼若能持續3到5 年,將有80% 以上的過敏體質病患可以感受到症狀獲得改善;這種透過皮膚滲入穴位,經由經絡直達患處的方式,非常適合不喜歡吃藥的小孩與服藥過多的老人,而且過敷貼程簡單方便、不會劇痛、無明顯副作用。當病患在炎炎夏日貼了「三伏貼」之後,到了寒冷的秋冬季節,不但鼻水、鼻塞、氣喘能得到改善,而且感冒的次數也會跟著減少;這就好像西醫每年從九月底開始,即大規模地施打流感疫苗一樣,要防病於未然。
§ 三伏日的時間
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後第三個庚日(肺的五行屬金,故選擇亦屬金的庚日以同氣相求)稱為「初伏」,第四個庚日稱為「中伏」,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稱為「末伏」,初伏、中伏、末伏合稱三伏天,而在這一段時間內,天氣最炎熱,陽氣最旺盛。總共分三個時段,每時段內各貼一次,共貼三次。
§ 穴位敷貼後注意事項
1. 穴位敷貼後,會局部發紅、發癢、產生灼熱感或是起水泡,此屬「三伏貼」治療過程。其貼敷時間為:成人每次約2至4小時,孩童每次約1至2小時;因個人膚質不同,如果有強烈的灼熱感或疼痛感,應提前取下藥餅貼片。
2. 若穴位敷貼處有少量水泡產生,可以塗抹優碘藥水處理之。若穴位敷貼後有輕微暗色素沈著或脫皮,此為暫時的現象,會逐漸地緩解消退。
3. 剛取下藥餅貼片時,皮膚通常會有局部發紅的現象,建議經過1至2小時後,再行沐浴或激烈運動。
4. 敷貼當天,需禁食生冷、油膩以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以免影響治療的效果。
5. 中醫有所謂「冷在三九,熱在三伏」,即一年有兩次改善過敏體質的節令。所謂三九,是從冬至隔日算起,每九日一數,第一個九日為一九,第二個九日為二九,第三個九日為三九,稱作「三九天」,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,同時也是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慢性支氣管炎的好發季節。「三伏貼」是利用陽氣旺盛的夏天來進行防治;而「三九貼」則是藉著陰氣旺盛的冬天來再次加強。根據國內和大陸的臨床研究報告,連續敷貼3年(三伏貼加三九貼),可以減低呼吸方面疾病的發作次數與嚴重程度。
6. 如果患者能在接受穴位敷貼的同時,依個人體質,加以內服中藥調理身體,便可達到中醫所說的「固本培元、內外兼治」,更能確保疾病防治的效果。
文 / 崑山派玄理法師